# 联培博士访学体会 #
51访学网小编推荐THU国关系友通讯的这篇文章,提供宝贵的经历分享给大家借鉴,了解一下这位联培博士在访学期间所见所闻所感。
在国家留学基金委和清华大学的资助和支持下,我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政治学系参与博士生联合培养项目,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访问学习。在这期间,我选修了一些核心课程,与合作导师共同开展研究,并参加了一系列学术研讨会。
芝加哥大学的校训译成中文是“益智厚生”,其含义是“提升知识以充实人生”,这种精神深深地影响了我。在芝加哥大学的访学经历让我产生了很多的思考,最为深刻的感悟与体会是,用平和的心态面对学术,用批判的眼光追求真理。
作者在芝加哥河畔
一、用平和的心态面对学术
我的合作导师是芝加哥大学的罗伯特·古洛蒂(Robert Gulotty)教授。他的研究方向是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经济学,包括国际贸易制度的起源和国内制度如何影响对外经济政策的制定等。他的新书《Narrowing the Channel: The Politics of Regulatory Protection in International Trade》刚刚在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Gulotty教授为人谦和,待人热情,在指导学生方面非常有耐心,很乐意花时间和同学交流探讨。他对待学术极其严谨,每次我们讨论的时候他都很看重逻辑和概念上的细节。
不同于国内每学年两个学期的学制,芝加哥大学采用每学年春夏秋冬四个学期的Quarter学制。在访学期间,我选修的课程就有Gulotty教授在秋季学期开设的“政治学方法论的数学基础”和春季学期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两门课程。其中,关于数学的课程每次课前都设置了随堂测验,其考察内容不仅包含了上节课的知识还有对预习的检测,并且着重引导同学们对数学在政治学中实际应用的探索与创新。关于经济的课程是以研讨为主,每次课上同学们会就某一研究问题的几篇核心文献展开探讨和辩论,使大家在回顾经典文献的同时了解前沿的最新成果。除此之外,我还选了Mark Hansen, Paul Poast和Rochelle Terman等其他老师关于国际安全和定量研究方法相关的几门课程,都受益匪浅。
除了学术研究的方法和知识外,过去一年在和老师的交流中,我感受最深的是如何调整学术研究的心态。我依然清晰地记得最初和Gulotty教授讨论我的研究课题的情形,由于文献综述的不足和定量方法运用得不熟练,面对他一个个逻辑严密的问题我完全无法从容应对。从那之后的一段时间,我陷入了心态上的低谷期,或许每个普通的博士生都会有一段自我怀疑的时期。
庆幸的是,Gulotty教授非常耐心地引导着我。他向我推荐了芝加哥大学教授韦恩·布斯(Wayne Booth)的著作《研究是一门艺术》(The Craft of Research),并将他的藏书送给我阅读。在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段话:“真实的研究过程是不断反复往返的,有时前进一两步,有时又退回来,接着可能又向前迈进,并预想着尚未开始的步骤。”逐渐地,我走出了心态上的低谷,并在访学结束时成功地在政治学系的研讨会上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虽然我至今在学术研究上还有很多不足,但是对于未来可能遇到的困难与挑战,我更愿意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平和,是一种宁静致远的心境,是一种既不急躁也不懒惰的状态,是一种不急于求成却勤于耕耘的态度。
二、用批判的眼光追求真理
芝加哥大学于1890年由石油大王约翰·洛克菲勒创办,相比于其他美国顶尖高校算作一所年轻的大学。但是,其独特而卓越的教育理念使其在较短的时间从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脱颖而出,成为美国最重要的思想家和科学家的汇集地之一,拥有百位诺贝尔奖得主,形成了在多个学科中著名的“芝加哥学派”。芝加哥大学的学术氛围非常浓厚,其课程以苛刻的标准、繁重的学业压力而著称,从美国民间将芝大戏称为“让乐趣消失的地方”(The place where fun comes to die)就可见一斑。
我所在的政治学系为老师和学生们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学术交流平台。每个学期,系里都会在美国政治、比较政治、国际政治、东亚研究等多个学术领域组织系统性的学术论坛,邀请校内外的老师和学生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我经常参加的是每周四下午举行的“国际政治研讨会”(WIP: Workshop on International Politics)。刚开始参加WIP我还有些跟不上节奏,并且惊叹于评论人对于演讲者的批评是如此的直接和犀利。后来对于自己熟悉的研究领域,我也开始逐渐参与到会议的讨论中,并且习惯了研讨会上大家直率地指出对方问题与弱点的氛围。除此之外,政治学系还和其他系所联合举办了很多跨学科的学术活动,涉及到法学、经济学和历史学等领域,范围十分广泛。
芝加哥大学有诸多值得学习的理念和精神,其中我体会最深的是批判性思维的养成。
首先,是要学会多问几个“为什么”,有人说“会提问”是批判性思维的起点。芝大政治学系最著名的学者之一是约翰·米尔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他是国际关系理论界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大国政治的悲剧》是国际关系领域的必读书目之一。在每周四下午的WIP有时候能碰到米尔斯海默,对于感兴趣的研究,他不会放过任何不清楚的逻辑和概念,总是不断地抛出“为什么”的问题。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位来自UC Santa Barbara的教授分享关于非传统威胁的研究,米尔斯海默对于案例的选择问题不断追问,最后使得主持人不得不暂时打断。虽然这只是一个小片段,但正是这种氛围让我意识到善于提问的重要性。
其次,是要敢于质疑权威,即使面对经典的理论和顶级期刊的文章也要敢于质疑。有一次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我发现发表于“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上的一篇文章中的表格内容有问题,在和老师讨论后我把疑惑和制作的新的表格通过邮件发给了原作者,没想到两周后就收到了原作者的回信,对我指出该错误表示感谢。这让我非常意外,也让我收获了更多的信心。当然,批判性思维最重要的还是要最终培养出能够给出有说服力的论证和有解释力的判断能力。虽然我这方面的能力还没有完全养成,但是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会试着用一种批判的眼光去思考。这种批判的眼光不是指否定地批评,而是指批判性的思维,这是追求真理所需要具备的一种能力。
三、冬日里的芝加哥大学校园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我于当年的秋天到达芝加哥,又于次年的秋天返回北京。虽然博士生联合培养的项目结束了,但是我会将在芝加哥访学期间的收获与未来在清华需要继续开展的各项学术工作结合起来,让这段经历发挥出更大的意义与价值。学术之路长漫漫,最后,还是用本文的题目来作总结:提升知识以充实人生!
作者:荆文锴
精彩的文章内容需要分享给有需要的人,才能实现它的价值。本文章仅作佳文分享,供大家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