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美国哈佛商学院进修,哈佛之行给了我很多不同的感受。刚到哈佛那几天,我们参观了校园,其中哈里•韦德纳图书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哈佛大学图书馆(又名哈里•韦德纳纪念图书馆The Harry Elkins Widener Memorial Library),建于1913年,历时两年完工,是美国最著名的高校图书馆。全部的图书资料分藏在大大小小90多个图书分馆里,多数坐落于波士顿地区。藏书总量共计1500多万册,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学图书馆体系。在这些图书馆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坐落于哈佛大学校园中央,气势宏伟、庄严肃穆,建筑风格犹如林肯纪念堂。
走进图书馆浅色大理石的前厅,迎面是一座纪念碑,上书:哈里·埃尔金·韦德纳,哈佛大学毕业生,生于1885年1月3日,卒于1912年4月15日的海上,肇因是沉没之轮——泰坦尼克号。
每一个来到这个图书馆的人,都会听说这样一个故事:
哈里•韦德纳1903年进入哈佛大学,主攻历史,他的父母是当时两个巨商的后代。家境殷实的哈里在哈佛大学读书期间即迷上了藏书。大学毕业后,哈里开始较有系统地收藏图书,很快成为颇有名气的藏书家。
1912年3月,24岁的哈里赴英国伦敦出席几个藏书拍卖会,同时与父母一起登上了“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处女航。接下来就是那起著名的沉船海难。海难发生时,根据“女士和小孩优先”的原则,哈里的母亲和女仆得以优先登上救生筏,而哈里和父亲一起遇难。
说来也怪,年轻的哈里23岁时就留下一份遗嘱:“日后若有不测,将其所有遗产留给母亲,所有珍贵藏书全部捐赠给最爱的母校——哈佛”。深明大义的韦德纳夫人遵循遗嘱,向儿子的母校哈佛捐款200万美元,修建了这座图书馆,并将哈里生前珍藏的3500册稀世图书捐献给该图书馆。1915年哈佛毕业生典礼的当天,“哈里•韦德纳纪念图书馆”落成,从此成为哈佛学子的知识圣殿,更是一份爱的纪念。
据说建馆之初,哈里的母亲提出了3个条件:一是以哈里·韦德纳的名字命名图书馆,在馆内专设纪念厅,每天添上特订的鲜花;二是图书馆的外观不能更改;三是所有入馆的学生要学会游泳(这个奇怪的要求,想必大家应该都明白原因)。
已经过去了一个多世纪,对于这几个要求,哈佛显然一直遵从着:纪念厅有专人看管,鲜花每天更新,图书馆仍保持着当年的外观。而第三个条件因为哈佛有不少残障学生,他们无法做到这一点,所以之后也就慢慢淡化,渐渐成为故事中的一部分了。
韦德纳纪念厅,里面保留了他生前所用的书桌、喜欢的摆设等,时光彷佛还停留在一个多世纪前的某一刻。
韦德纳夫人也许自己也不会想到,这几个要求被遵从了一个多世纪,并且将一直延续下去。即使图书放不下了,哈佛也只是不断在这幢建筑周边以及地下加盖新的建筑作为藏书,也绝不违背承诺改建楼宇,这种对于契约精神的坚守是我在美国感受到了很重要的一部分,他们说这很简单:承诺了,就一定要做到。
正是这种契约精神,孕育了西方人的“诚信”观念。它认为,人与人之间与生俱来的天分和财富是不平等的,但是可以用道德和法律上的平等来取而代之,从而,让在最初状态不平等的个人,在社会规范和法律权利上拥有完全的平等。我想这对于转变中的中国、中国的企业乃至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值得思考的。
契约精神建立在框架之下,是一种对契约双方的信任和保护,更是一种约束,双方自觉维护契约,才可以使彼此的利益得到最大化呈现。而不是通过这个所谓的“小聪明”、“钻空子”去实现另外的目的,从而破坏了彼此的初衷而丧失信任。我想这也是西方社会至今仍然有序发展、拥有这么多基业常青的企业的重要原因。
遵从哈佛的契约规范,我们在课程之前,也签署了一份《社区价值观协议书》,作出了我们的承诺。不是简单的一个签字,它寓意着一份责任、一种精神!
哈佛有太多的故事,这里再说个小插曲:
下图是哈佛最著名的地标——创始人John Harvard 的铜像,每天都会迎来络绎不绝的参观者。由于传说触摸铜像的左脚会带来好运,所以慕名而来的游客都会使劲摸一把,期望自己或者子女有朝一日能考上哈佛大学。
久而久之,这只左脚在世界各国游客的“偏爱”之下被摸得铮明瓦亮,相比之下,无人眷顾的右脚则显得“黯然失色”。
如果您对出国做访问学者感兴趣,欢迎咨询51访学网,我们提供公派访学、联合培养、医生访学,教师访学等申请服务。在海内外拥有大量访学资源,精诚致力于访学教育的全球化事业。
来源:网络,仅做分享!